用文化力量托起潮阳强区梦
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升软实力,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新路
用文化力量托起潮阳强区梦
绵延的护城河畔,文光古塔和新建落成的潮阳博物馆相邻而立,交相辉映,共同诉说着千年古邑潮阳的古与今。
这一伟岸奇观,与周边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影剧院、中心广场一起,构成了潮阳崭新的文化圈,成为新一代潮阳人的精神地标。
走近它,品读它,犹如穿越一段古老深沉的历史,唤起人们对千年古邑历史文化根脉的守望。
一
文化是孕育梦想的精神家园,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精神命脉。
很多人都说:“这几年潮阳在变,变得更宽更亮、更高大上、更有文化味了,更自信了。”
的确如此。城区面貌和骨架变化目之所及,随处可见,大道通衢,新区崛起,人称一年一小变,三年一大变;而文化版图的扩容更是日新月异,一年半时间建成潮阳博物馆,创下令人惊讶的“潮阳速度”,近两年时间建成集岭南长廊、苏州园林、北京四合院、潮汕民间古建筑等风格于一炉的园林式建筑群笛套音乐传承基地,加上遍布城乡的历史文化积淀灿若星辰,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芒。
如果说以前对潮阳人的认识更多地是在“会赚钱”上,那么,如今您可以发现,商海骁勇善战的潮阳人其实既能“武”也能“文”,慷慨办文化项目,动辄几百万、几千万甚至上亿元。
这,来自一种同根同缘的血脉亲情,更来自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。
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,能否留住承载历史血脉的文化遗产,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传承、保护、弘扬、创新,是对主政一方决策者的一道文化考题,更是对其政绩观、发展观的一个检验。
拥有170多万人口的潮阳,人口密度是全国人口平均水平的18倍,对这样一个人口大区来说,经济其实并不富裕,堆头小、底子薄,属于典型的“吃饭财政”。除了保民生、保稳定、保工资外,政府已经是“囊中羞涩”了,拿不出余钱投入项目建设。这种情况下,经济尚存在诸多短板,何况发展文化 。换句话说,补齐文化建设“这条腿”,靠政府裤兜里的那点钱,实在是“不可能的事”。
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,蕴含着丰富思想资源和强大精神力量,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。关于文化,区委书记陈新造始终坚持一个观点,那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,不断给人精神滋养,潜移默化影响着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。文化的力量是鼓舞人心促进发展的。3年多前,他到潮阳任职时,就在思索着如何布局潮阳文化这张牌。的确,坐拥一个如此丰厚的文化家底,谁能不“动心”呢?陈新造对记者说起到任的第一次文化专题调研时看到的情景:所谓的博物馆是一个五个部门共用的三层旧楼房,当看到近千件珍贵的历史文物“蜗居”在一个破旧小房子里时,顿时有种“揪心的疼”的感觉。正是在那以后,坚定了他谋篇布局潮阳文化这盘棋的决心。
事非经过不知难。相对于经济项目,文化建设的投入并非立竿见影。但陈新造认为,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,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。老祖宗留下如此灿烂优秀的宝贝,是潮阳人之幸,这让潮阳具备了做大文化和文化强区的先天条件。要把潮阳打造成汕头重要增长极,一定必须启动文化这个强有力的引擎。
以文化提升软实力,用文化的力量托起潮阳的强区梦,构想一经提出,引起各方共鸣。
“一方面,我们对文化的发展欠账太多,亟需补课;另一方面,群众对发展文化也有很强的渴求,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热情很高。”调研中,新一届潮阳区委区政府班子达成共识: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!把文化强区上升到全区面向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,调动内力、广纳外力、巧借上力,自加压力,以有限财力博无限资源,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集中办文化。强化文化的引领作用,为全区经济社会提速发展注入全新动力。
千年古邑走到今天,文化自觉和自信从来没有这么强烈过。
二
历史给潮阳留下了许多斑斓的民间艺术和珍贵文物,尽管年代久远,但其诠释的智慧和核心价值一直影响着一代代潮阳人。
比如,家喻户晓的潮阳“三瑰宝”英歌舞、剪纸、笛套音乐;始建于公元1131年(宋绍兴元年)的七层楼阁式石塔文光塔,清末时期集中西古今园林建筑艺术于一炉的古建筑西园、磊园和林园,以及潮阳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乡校故址肖氏四序堂,有数十处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至近代的东岩摩崖石刻等,还有,潮剧、木雕、石雕、嵌瓷等传统艺术,“双忠”文化节、贵屿彩街路棚、谷饶祭社等民俗文化。徜徉分布在潮阳各乡镇的历史文化“大观园”,随处可嗅出那气味独特的人文特质。
保护文物,就是涵养一个民族文化的“根”与“魂”;传承文物,就是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,激发自豪感,助力发展。这几年,在潮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各部门努力下,全区在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上翻开新一页,文化遗产和文物挖掘保护一一造册登记,目前全区共发现了410多条“非遗”资源项目线索及项目传承人线索,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信息库。继“三瑰宝”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,贵屿“双忠信俗”也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,文光塔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,肖氏四序堂、东岩摩崖石刻等6处单位成为省级文保单位。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长池小玲告诉记者,今年,修缮“三园”也已摆上议事日程,目前抢修西园的有关规划、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在进行,力争修缮后重现昔日古园林建筑风光。
三
文化来自生活,最终要回到生活中,回到老百姓中间。
开展“接地气、原生态”的群众文化活动,以文化认同促进价值认同,进而培育社会认同,不失是落实文化惠民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方法。每年的“潮之春”迎春文化节元宵灯会成了潮阳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惠民盛典。
车水马龙的中华路上,羊年新春的喜气依然洋溢。刚刚过去的第四届“潮之春”迎春文化节元宵灯会的热闹景象依稀在眼前:连续三个晚上,52座大型艺术灯组、绵延逾8公里的6000多组工艺花灯和LED现代彩灯同时点亮,16台草根文艺活动同时擂响。由于积累了前三年的丰富经验,这次灯会无论从规模、规格,还是质量、档次上,更胜一筹。
古老城河十里华灯,流光溢彩,人游灯海,灯伴人笑,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扶老携幼,结伴徜徉,听潮曲、赏花灯、品民艺、看英歌、猜灯谜、观电影、赛象棋,一派幸福安详。鲜活的文化盛会让百姓站到舞台中央,成为文化主角。令人欣喜的是,迎春文化节不仅吸引周边区县、城市的游客前来观看,在外的乡贤也举家赶来,不少潮阳籍的艺术家自愿助阵加盟,热心企业家慷慨解囊,众多民间组织和文艺团体自发响应,志愿者服务队和慈善机构热心参与,齐声唱响家门口的这出新春大戏。
区委常委、宣传部长池小玲说:“每一届‘潮之春’元宵灯会都吸引几十万群众参与。大家文明观赏、欢乐祥和,活动激发了潮阳人对家乡的归属感、自豪感,对文化根脉的认同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。”
“连续四届实现零事故。”简简单单的一句话,意义却非同寻常。有谁知道,成功的后面背负了多少压力和艰辛。群众的享受和满足就是最大的成功。回想起每一届办活动之前顶住的种种压力,陈新造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
“不花财政一分钱,动员社会力量搭建百姓舞台,把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中,群众是最大受益者。”可以说,这是“潮之春”迎春文化节的成功之处。而这种大气魄、大手笔正是潮阳实施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:打破政府与文化主管部门大包大揽的传统观念,坚持“小财政办大文化”,主动转换角色,积极搭建平台,推动社会力量成为文化发展主角,走出“政府搭台、民间出资、群众参与”发展文化事业的新路子。
四
始于2012年5月的乡贤反哺工程堪称“潮阳奇迹”。这是新一届潮阳区党政班子创新执政方式的一种有效尝试。
不囿于本地,把发展的眼光投向全球的潮阳力量,带来了豁然开朗局面。
至今,区的干部一回想起公益基金会成立那场景,仍激动不已。反哺工程一经提出,迅速点燃了所有潮阳儿女心中的激情,一股来自乡土的血缘亲情,凝成强大的正能量。区公益基金会成立不到半年时间,募集到的公益项目资金便达到10.8亿元;许多潮籍省老领导和国内及潮阳本地艺术家闻讯,纷纷以义卖形式捐献书画作品,所得善款全部捐给区公益基金会,尽绵薄之力。区委区政府两年内三次走出家乡,共举办了11场公益募捐活动,2013年基金会成立1周年时,募集公益项目资金达21.27亿元,至去年12月,公益项目资金累计30.62亿元。
一年一个新高度,反哺效应大大超过预期。既解财政的“燃眉之急”,又为发展谋得“长远之功”。从公益反哺到投资反哺,从民生反哺到文化反哺,每一新数字、每一新项目都令人兴奋,这一切,皆因对潮阳发展的信心,对党政班子对事业负责的认可。说到底,是一种同根同脉的文化认同。
情聚潮起时,爱在阳光里。在广州工作的乡贤姚壮文看到家乡反哺的热烈反应,禁不住澎湃的心,立即作词创作歌曲《美丽潮阳我的爱》,表达了远方游子寸草之心的报答之情,并在区公益基金会成立两周年暨公益募捐文艺晚会上唱响。如今,这首柔美抒情的歌曲被作为潮阳的城市形象歌曲,在百姓中广为传唱。
一组数字颇说明问题:2012年7月区公益基金会成立至去年底,潮阳乡贤共认捐了67个文化休闲类项目,捐赠金额逾3.7亿元,包括公园、文化活动中心一批文化设施项目等,其中有43个项目已建成,如乡贤捐资约6700万元建设潮阳博物馆,乡贤捐资5000多万元建成笛套音乐传承基地等,还有11个项目已启动建设。
“文化还包括教育、科技、体育等方面,是一个广义的概念。”“如果按这样来算,公益募捐中仅教育项目就有112个,捐赠金额约12.2亿元,非常可观。” 陈新造说。
五
如果说,“潮之春”是潮阳大力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塑造出来的一个文化品牌,那么,近几年,潮阳区在擦亮宗教文化、慈善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上同样十分出彩,引起媒介高度关注。
在潮阳民间,老百姓都保留游老爷、拜神等传统习俗。顺应群众对生活的美好向往,这几年,潮阳区在新年来临之际,在千年古刹灵山寺举行撞钟祈福活动,并融合了特别的佛乐文化,在悠扬的禅音和祥和的佛乐声中与群众一起迎接新年,憧憬未来。对这,老百姓十分拥护。
宗教信仰自古以来在潮阳人心中都具有特殊的地位。以大峰祖师为代表的佛教文化,深深扎根在潮阳民间信仰的土壤中。
大峰祖师是一位有历史记载的真实人物,千百年来,“施爱社会、造福人民”的大峰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海内外潮人。大峰祖师弘善地在潮阳,发源地也在潮阳,如今全球各地潮人行善成风的“根”也在潮阳,这是潮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是潮阳独一无二的“城市名片”。
为此,潮阳做足慈善文化的文章,赋予了慈善文化新的时代内涵。如,举办首届大峰慈善文化节,拍摄潮汕地区首部公益电影《大峰祖师》并在全国公映,举行大峰精神研讨会等等,引起世界各地广泛关注。其中,《大峰祖师》在2014年中美电影节上一举夺得“金天使奖”年度最佳公益电影,引起轰动,大峰精神作为慈善文化的典型代表得到进一步弘扬。
如今,源远流长的大峰精神已汇聚起时代正能量。在实施“反哺工程”中,大峰精神成为点燃潮阳海内外乡贤崇德向善、反哺家乡的强大精神力量,引领潮阳公益事业发展的文化新引擎。30多亿元的公益善款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。
六
文化带来的凝聚力向心力在增强。润物无声,变化在不知不觉中。
机关里,“善学习、快节奏、敢担当、抓落实”的主题实践活动提振了机关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,全区5万多党员干部带头学习,比能力、比效率,改掉机关病,以文化自觉和自信提升个人素质,克服“本领恐慌”。坚持干什么学什么,缺什么补什么,努力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。
校园里,中华传统文化进课堂,学经典蔚然成风;“学子齐参与,公益共起航”的活动不断掀热潮,向全区近30万中小学生倡议“一人捐出一元钱做公益、一人为图书馆捐一本书、一人做一件好事、参加‘一人一感想’征文比赛和一人参与一次美化环境行动”等“五个一”活动;形象歌曲《美丽潮阳我的爱》朗朗上口,家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更强了。
乡村里,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。村村可见 “农家书屋”,文化室、图书阅览室、文化广场、文化公园、小戏台等百姓文化舞台遍地开花。热爱民间艺术的发烧友自发组成“三瑰宝”文化团体、青少年笛套锣鼓队,英歌舞、笛套音乐、剪纸艺人的文化专才层出不穷,后继有人。创建全市文明区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。
内外发力,争先作为。文化的凝聚力使“潮阳人经济”逐步转为“潮阳经济”,产生了奇迹般的潮阳加速度。去年,潮阳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,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全市综合排名蝉联第一。
增强文化软实力,从高处着眼,更要从实处着手。陈新造说,实现潮阳的振兴发展,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,也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启迪和精神支撑。弘扬潮阳优秀传统文化,延续潮阳绵长文脉,是本届班子的历史担当和光荣使命。只有以敬畏历史的责任担当,才能形成深刻理解历史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的良好氛围,从而增强全民的文化自觉,激荡起更加强劲的奋进力量。
走过数千年漫长岁月的潮阳,如今正迎来一个蓝天彩云的新时代;建设幸福美丽新潮阳,更被历史和未来赋予一种光荣的梦想。用文化的力量托起强区梦。筑梦路上,潮阳人定当勇立潮头。
——新闻来自2015年3月18日汕头日报
上一篇: 城南街道城南公园落成
下一篇: 城南街道城南公园建设项目